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北二街西新天世纪商务中心B座12楼1212号

西涌2040——让海龟回家 开启深圳海洋生态文明的奇迹之路

作者:牛瑞玲

图文排版:张丽波


写在前边的话:
“日杰瑞欣城市规划”近年来以国际竞赛技术服务机构的身份组织和协办了深圳市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竞赛,这一次是日杰瑞欣作为设计机构,与深圳雅本、厦大地球与海洋学院联合参与的第一个国际竞赛项目,很荣幸我们入围了,并有机会与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机构同台竞技。

(竞赛入围单位名单,来源: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官网)
虽然竞赛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仍满怀希望,希望我们的研究内容能被更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同仁了解,并有机会为西涌大鹏半岛的保护与发展尽绵薄之力。欢迎朋友们在后台留言给我们,你们的鼓励也是我们继续努力前行的动力!

本次城市设计竞赛成果分为共鸣、共筑、共享三个篇章,九个以“自然”为核心的研究和设计内容。今天分享的文章仅仅是我们联合体团队竞赛阶段研究成果的梗概,后续将会有具体章节的内容整理与分享。

成果大纲

第一篇章:共鸣

1.重拾自然价值

2.树立自然理想

第二篇章:共筑

3.严守自然底线(划定生态红线)

4.善用自然力量(构建韧性格局)

5.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育修复)

6.学习自然智慧(空间设计方案)

7.应对自然挑战(防灾与基础设施)

第三篇章:共享

8.营造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策划)

9.守护自然家园(社区共建共享)

附录:专题研究报告

国家公园可行性初探

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题

可持续社区建设专题

防灾与韧性专题

游旅结合的交通专题

市政基础设施专题

前言

深圳的陆地城市文明奇迹始于蛇口,

深圳的海洋生态文明奇迹,将从西涌起步。

深圳,用40年的时间从边陲渔村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本身就是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从西部的蛇口半岛起步。也正因为如此,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深圳的认知大多聚焦在高楼大厦与GDP的快速增长。

其实,深圳除了高楼大厦,还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里,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城区、山岭、溪流、湖泊、森林、古村、海洋、岛屿和中国最美海岸线的城市。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及其近海海域更是这篇神奇的土地上生态资源保存相对最完整,物种最丰富的地区。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工业文明主导的急速发展时代,深圳的海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过去的40年,深圳填埋了三分之一的原生态天然海岸线,30%近海的野生动物种群已经彻底绝迹,灯光璀璨的市中心早已看不到璀璨星空……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平方公里的海域,40年来为人口增长了40多倍,GDP增长了5000多倍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深圳东部已有开发模式有:酒店加度假地产,部分海滩私有化,较为单一的开发模式与旅游模式等对沿海自然资源已经形成不同程度破坏,留给全民共享的海岸带寥寥无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普遍比较初级。

西涌,背靠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和七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中国最美的沙滩岸线和世界闻名的侏罗纪地质遗迹;拥有超过700年历史的8处古村落;拥有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临海面积最大的香蒲桃林和深圳最大的木麻黄防风林;拥有深圳唯一的天文台,是距离繁华都市地区最近的可以仰望满天繁星的地方。在这片美丽山海桃源,现在还生活着数以千计的各类昆虫、野生动植物,珊瑚和各类海洋生物,曾经这里还是海龟的家乡,海豚游弋的天堂。如此珍贵而美丽的西涌,未来该如何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已然到来的今天,作为“海洋先锋城市的”深圳可以选择从西涌开始,放慢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的脚步,学习自然的智慧,小心翼翼的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同时也要寻找出一条适宜的发展道路:

让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富足的生活;

让远道而来的人们体验和感受到这些原汁原味的自然和历史;

让海龟回家、珊瑚生长、鱼儿游弋、红树婆娑、鸟儿归巢……

营造一处距离繁华都市最近的,充满自然探索可能性和历史底蕴的,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与人类共生的美好家园。

若能如此,深圳的海洋生态文明奇迹将从东部大鹏半岛的西涌起步。

深圳滨水岸线发展利用示意图
 

01

共鸣

我们为本项目拍摄了一部联系历史与未来的“微纪录片”——《回家》,初衷是希望能通过此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公众了解并关注西涌和大鹏半岛的保护与发展,引发社会各界的共鸣

《回家》不仅表达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设计理想,相信也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西涌的美丽,而且如果人们愿意在西涌驻足些时日,那么,一定能体会到视觉上的美之外,那鲜活动人的百姓生活。

从天文台俯瞰西涌

西涌,她本来就很美。因此我们认为对待西涌和南澳,不用做大的“整容手术”,而是通过活力的注入,内涵的提升,逐步实现三个层面的自然理想

西涌未来将是粤港澳大湾区距离繁华都市最近的,最原真的“山海桃源”。

南澳半岛将成为大湾区践行生态文明的先锋实验区,国际知名的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典范地区。

大鹏湾地区将是深港共建的海洋自然保护地,享誉全球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个层面的自然理想

 

02

共筑

2.1 构筑理想的基础

首先,这些理想的建立,不仅是因为这里拥有亿万年的珍宝和七千年的故事,还因为这里曾经是绿海龟的故乡。关于让海龟回家,我们不仅有刘敏教授和王贵华博士研究团队多年来对南中国海的观测研究数据和对西涌的现场调研作支撑,也有国家层面的政策作支持。
第二,南澳和西涌之于深圳,也是最后的最完整自然岸线和生态资源相对较好的地区,因此这里已经是深圳人的“山海桃源”,未来将成为更有知名度和魅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全世界的人们前来感受最原真的自然。因此未来在西涌的所有建设和发展都要保护和强化“山海桃源”的意境,而不是借发展之名破坏她。
亿万年的珍宝、七千年的故事

第三,大鹏湾独特的地理区位,及其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性,客观上也需要建立深港合作的生态保护机制,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这片碧海蓝天。因此我们大胆的建议:从现在开始持续推进深港共建大鹏湾海洋自然保护地的事业,甚至在未来条件成熟时,上升到国家公园层面。这既符合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也是重新凝聚深港两地共识,重塑国家意识的最佳载体。

 深港共湾

深港共建环大鹏湾海洋自然保护地示意图

2.2 战略实施方案

要实现理想,从现在就要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制定了从空间方案到时间计划,从开发模式、运营管理到政策法规的一整套的战略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目标的同时,先要解决南澳和西涌面临的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和挑战。因此我们认为本次城市设计不仅是空间设计方案,同时也需要认真思考,支撑这个空间方案的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如何让本地居民在生态保护中也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建设方式才是真正符合西涌资源特点并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理想?

现实挑战与关键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一系列资源类似地区的发展经验的梳理,我们发现:

第一、划定一定范围的自然保护地是实现对本地生态资源保护的最系统有效的方式;

第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目标有效的手段;

第三、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必须要与当地传统社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第四、传统社区与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规划布局到建设方式,必须全方位贯彻以“自然为纲”的原则。

经验借鉴与发展对策

结合西涌的资源特色,提出:以散胜聚,以特生常,以质胜量的三个核心思路,并重点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发展建议,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策划,本地社区的共建共享四个主题展开研究。

核心思路与研究主题
生态保护与修复
“以海定陆,严守自然底线”。我们建议通过深港共建环大鹏湾自然保护地,系统实现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目标,我们提出局部优化调整南澳半岛陆地保护范围的建议;以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目标,以相关基础研究为支撑,建议划定南澳半岛近海海域的保护修复范围;以珊瑚与红树林,沙滩岸线与海蚀地貌岸线等特色资源的修复为例,阐述南澳半岛生态修复方案。

陆域保护分区图(左)

海域保护范围图(右)

珊瑚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示意图(左)

岸线保护与修复示意图 (右)

以西涌山海空间格局为基础,我们提出“三廊道、四区段”的分区分类的详细修复计划,包括:临海岸滩区段的珊瑚繁育、海龟回家计划,海龟产卵场的沙滩修复+系统控制建议;海陆交互区段的林带改造、湿地恢复计划;陆域腹地区段的传统聚落格局的修复建议;山峦屏障区段的遗迹保护、山林保育计划;以及对山海水系通廊的格局保护+肌理优化计划。

自然山海空间格局

生态修复示意图

最终,形成以生态控制线为基础的更加精细化的“一线四区”的西涌保护分区控制体系。

生态保护分区示意图

划定生态红线只是第一步,全球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经验表明,对自然保护地绝对保护并不是最好的方式,适度合理的利用才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以西涌为例,探索生态红线内人类活动强度的引导与控制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我们在本次成果提出了预约限量、规范行为、培训准入、专人引导等一系列可行的方式建议。

生态红线内的管理实施
  空间发展策略

以安全为限,以生态为底,建立南澳半岛和西涌片区的韧性发展格局。

我们建议以“海陆统筹的发展思路,差异化发展澳半岛各滨海旅游区,实现全域空间管制与引导。并提出未来将西涌作为南澳半岛与新大中心功能互补的生态旅游服务核心区。

          南澳半岛韧性格局图                  西涌韧性格局图

南澳半岛空间结构图

在西涌层面,我们提出“聚落共生,全域进化”的设计理念,形成“一区、双核、三廊、多聚落”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小心谨慎的布局建设用地,将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总用地面积的5.5%

针对不同的特色功能区,分别提出了新增建设量的上限控制要求和功能指引。

“聚落共生,全域进化”

西涌城市设计空间结构图

西涌城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图

西涌城市设计用地数据统计示意图

我们希望在西涌构建既能服务于本地居民,又能服务八方来客的分级分类的服务支撑体系,最终形成尊重自然与历史肌理的整体空间蓝图

西涌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西涌城市设计鸟瞰图
我们从对建筑尺度和体量的整体考虑出发,结合现状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将现有新增分户统建上楼的安置方案进行化整为零的调整建议。

化整为零的安置房布局方式示意

关于古村保护和新村建设,以西贡村为例,我们深入研究了包括建筑物的尺度、材料、色彩到院落围合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古村复兴的空间形态方式示意

结合西涌天后宫附近的老码头遗址,我们提出了通过恢复和建设湿地生态型游船码头,一方面复兴西涌墟镇的历史,一方面也避免了在海上建设码头对自然岸线带来的破坏及可能遭受的台风和风暴潮的侵袭;并且围绕码头,建设自然学校、游客服务中心、在湿地上游建设生态污水厂等设施,为该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生态码头效果图

生态污水厂效果图

在原有统建楼的选址地块及周边,我们提出重塑中部山海通廊的设计思路,在这里通过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科研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度假酒店等设施,将这里打造成为未来西涌的综合服务核心区。
西涌的综合服务核心区效果图(一)
西涌的综合服务核心区效果图(二)

在空间方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自然生长”、大分散小集中、“藏”建筑“露”山水的三大控制原则。我们建议:未来不论谁来建设,谁来设计,都应遵守这三大设计原则。

三大整体空间形态设计控制原则示意图(左右照片来源于网络)

在支撑体系研究方面,我们重点提出通过特色PRT线路和环岛绿道优化,来替代已有的环岛公路的建设规划;并提出增加东涌第二通道的大胆建议;

在西涌层面,我们建议建设不同于城市交通系统的,以及面向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没有红绿灯的特色交通体系。

特色PRT线路效果示意图     
在防灾方面,我们提出基于仿真模拟的多维度的自然灾害应对方案,打造全面深入、快速反应的全方位避灾、救灾体系;建立从建筑到自然,内外结合的建筑、生态双防线防风防潮体系。

注:结果切片高度基于标高16m高程点处

风速等值线分布模拟图                     风压等值线分布模拟图
西涌河、淡水涌、南门河涌河口将成为风暴潮灌入基地的主要通道。应针对性地采取规划、生态、构造等层面措施进行防护。

漫滩范围分布动态模拟图

主要河口设置3m高度闸/坝情况下的增水分布情况。闸/坝有效降低了风暴潮范围,主要建筑区将不受风暴潮淹没影响。

漫滩范围分布动态图(设闸)

注:从上至下分别为不设闸/坝、闸/坝高度3m情况漫滩情况

避灾救灾体系
在基础设施保障方面,我们提出与南澳片区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协调的规划思路近期内部完善,保证使用;远期共建共享,互为备用,保证安全

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03

共享

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策划

为了推动西涌形成生态保护与本地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以最小的开发建设来实现最大的价值,我们提出了大力发展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的一整套建议,包括将南澳营造成为一座山海间的自然博物馆,并结合实际,设计了若干条难度分级、特色分类的自然研习径,为人们提供深度体验南澳的多样机会;也提出通过自然认知、自然体验到自然创三个层次的自然课程策划,来深度挖掘和利用西涌的本地资源潜力;结合生态旅游,策划“全天候+全年候+全年龄”的各类旅游产品和自然教育课程。

最后还建议通过《南澳自然导赏约章》来引导人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教育策划示意图

生态旅游策划示意图

《南澳自然导赏约章》示意图(照片来源于网络)

社区共建与共享

关于社区共建与共享:我们提出从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竞争与合作;到根据具体的建设项目的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大小等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方式;到集体用地历史问题的处理建议;到社区能力建设,建议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多元化的社区生态补偿机制,到政策法规的建议等多维度的探索。

开发模式——政府引导
运营模式选择标准

集体用地历史问题的处理建议

社区发展的多维度建议探索

04

四步走的实施计划

结合保护与修复、空间方案、活动策划,我们提出了四步走的实施计划,希望到2040年能够实现迎接海龟回家的理想。

四步走实施战略构想示意图

四步走实施战略分期实施示意图

我们希望未来能持续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我们对于西涌片区、南澳半岛以及大鹏湾发展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并为实现理想,从现在开始行动。


本次城市设计成果不仅仅是一个理想空间蓝图的畅想,而是探讨基于生态保护优先和生态安全的一种空间发展格局;以及支撑这种空间格局永续发展的综合管控与社会治理策略。本质上是探讨自然保护地与人的共生关系。

◆以生态旗舰物种的回归与繁衍生息为例探讨生态环境修复的目标与方法;

◆探索生态红线内人的活动强度的引导与控制方式;

◆探索生态保护基础上的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的发展可能性;

◆以景富民探索本地社区原住民与自然保护地的互相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

以上内容为我司与联合体团队竞赛期间的成果内容的概要介绍,由于国际竞赛的时间限制,还有一些问题未能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请朋友们指正。
 
项目核心团队人员名单
项目主管:张立民(日杰瑞欣)

项目负责人:牛瑞玲(日杰瑞欣)

项目顾问:南兆旭(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

马海鹏(深圳市蓝色海洋协会秘书长)

整体城市设计主创:牛瑞玲 陈佳骏(日杰瑞欣)

整体城市设计方案主要参与人员:陈深达 姜丁瑜 詹泽鑫 张丽波 付嫦娥 陈卓越(日杰瑞欣)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主创:费晓华 徐中华 姜龙 余洋 MILOS 何文婷(雅本)

生态保护专题:刘敏 王贵华(厦门大学)

交通专题:毕恩贵 王伟 李达斯 林文剑(驿路规划)

防灾专题:徐燊 江海华 熊锋(华中科技大学)

纪录片脚本撰写:易进(方向文化)

牛瑞玲 陈佳骏(日杰瑞欣)

王贵华(厦门大学)

纪录片导演:易进 曲赟(方向文化)

手绘效果图:李根

 

项目参与机构名单

联合体牵头单位:

深圳市日杰瑞欣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联合体成员单位:

深圳雅本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防灾专题:华中科技大学

交通专题:深圳市驿路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纪录片拍摄与制作:深圳市方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效果图与三维动画制作:北京斯艾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方案实体模型制作:深圳精艺建筑模型有限公司
注:本文所有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其余均为项目组成员自绘或自摄。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载,

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日杰瑞欣公众号

更多资讯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深圳市日杰瑞欣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公司主营城市规划设计与咨询、房地产项目策划与咨询、建筑设计与咨询、室内装饰设计与咨询。公司致力于“项目的全流程服务,提供系统化的解决平台”服务领域涵盖战略规划到详细设计,项目策划到实施技术支持。

团队长期扎根珠三角改革开放的前沿,经历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大潮的洗礼,对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不同开发主体的规划和设计项目,从策划、编制、实施技术服务均具有深厚的经验;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先导,对建筑、交通、市政、景观、市场咨询等多专业具有强大的协调统筹能力。

留下评论